秋入横林数叶红、盛世景蓝今又现,在寓意收获的最美时节里,在共贺十九大的热烈氛围中,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盛世景”)11周年庆典暨投资人大会于北京密云古北水镇盛大举行。
10月28日上午,“资管迎盛世•股权创佳景”主论坛在古北之光会议中心晴晖厅隆重召开。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先生从“经济形势变化倒逼融资结构调整”、“国家政策鼓励、股权投资环境改善”、“银行资管转型与融资结构调整相辅相成”和“适应股权投资的资产配置方向和策略”四个方面论证了银行如何面对股权投资时代的到来。
以下为杨再斌先生在主论坛上发表的精彩演讲实录。
感谢盛世景的邀请,也祝贺盛世景成立11周年。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大势所趋-股权投资进入新时代,主要是从我国融资结构入手,分析商业银行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的原因。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加快,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融资需求迅速扩大,股权投资基于其独特优势,势必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不二之选,我国股权投资进入新时代。
“加杠杆”的融资结构加剧了金融风险
从金融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加杠杆的金融结构。过高的杠杆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降杠杆势在必行。
为什么说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加杠杆的金融结构?首先,中国和国际相比,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中国往往是银行一家独大。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的2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基本都是债权。虽然这两年保险、资本也做了一些股权投资,但大多还是明股实债。鉴于此,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明股实债列为八大风险之一。
根据《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只能做债,不能做股。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情况,从央行发出来的钱经过银行,到达企业后,基本上都落在了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导致中国企业杠杆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是我们的金融系统本身造成了这种结果。如果现在想降杠杆,要优化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不从商业银行体系内做文章,最终的结果还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商业银行难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救世主
目前依然是由商业银行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银行的不良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小企业。也就是说,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一种悖论。
现在整个欧洲由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相对均衡,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很高,银行发展业务,期望降低人力成本。一个业务规模能达到10个亿、20个亿,但是各种成本非常高。
所以,欧洲的商业银行都正从小企业里退出,没有银行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这种融资服务。这种服务现在都是由类似于盛世景这样的PE机构在做。换言之,银行从中小企业中退出,社会资本在进入。所以我赞同利用基金的方式去扶持中小企业的主张。
在这里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商业银行法》有这种限制,银行资金的债权属性是无法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就要抽贷;银行一抽贷,小企业就很难生存归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融资基本结构是一个加杠杆的金融结构。这种加杠杆的金融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以银行资管的发展为例,加杠杆的金融结构,从上游推到下游,到了企业端。从理论上来说,企业都是通过负债来取得企业规模的扩张的,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扩张规模,只要它的资产收益率高过借钱的成本,就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所以,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扩张规模,而扩张规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重复建设。
中国经济有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比如任何行业只要中国人一干往往就会剩。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真的把我们的产能全部释放出来,预计也会过剩。为什么近年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原因很简单,因为央企、国企背后是有政府信用担保的,它能够从加杠杆的融资基本结构中,轻易地拿到金融资源,但民营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我国偏好重复建设、扩张规模为主的增长模式的原因。在产能扩张过程中,谁拿到资源,谁早做,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这里面的信息完全不对称。
在这种模式中,重复建设是最有效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比谁快。这也是近年来国有企业能够快速发展,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很难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这种融资结构。
转变融资结构才能够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
如果不去改变我们整个国家的融资结构,想真正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将资金投入到实体企业中?
现在所说的直接融资,绝大部分也是债权。在目前IPO常态化的情况下,一周六、七家企业IPO能够融到的资金也就几十亿,全年大约3,000亿元。对于整体经济来说,实际上还是杯水车薪。
我们的融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加杠杆的结构,现在降杠杆怎么降?
在企业或微观层面,杠杆就是负债/股东权益(实际也就是资产负债率),分子是债务,分母是所有者权益。因此,降杠杆无非就是做小分子,做大分母。做小分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债务人把债务抽回来,比如银行收回贷款。但大规模的银行抽贷会在短时间内搞垮企业,是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的。当然,监管部门也不希望银行随便抽贷。
商业银行难以担起降杠杆的重任
商业银行很难在降杠杆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因为商业银行把自有资金投资于股权是违反《商业银行法》的。
此外,我对明股实债是有不同看法的。现在商业银行不断地层层嵌套,也就是借别人的通道去做,只能通过PE的方式来运作。当被投企业要上市的时候,三类股东不能上市,必须在上市之前按照监管的要求退出来,但是一旦先退出来,就变成明股实债了。
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如何开展股权投资,各个银行将来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手段。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把分子拿下来做分母。这个效果最明显,债转股,当然要看你怎么弄。如果债转股,企业是优质的也可以,如果企业本来就快倒闭了,债就有风险,把债转成股,风险就更大了。关键还看风险怎么去转移和规避。
比如说国际上专门的特殊困境基金,是专门去解决这些相对有问题的资产。说的通俗一点,这类问题确实要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而不能通过行政的手段解决,行政手段永远解决不了。
存在小问题的资产就好比一座烂尾楼,把烂尾楼稍微一改造,和民营、医院共同协作,马上又变成有使用价值的建筑了;对于一堆“烂苹果”,如果把烂的一半削掉,把好的留下来,再加一点其它的青菜,也可以做成一个水果拼盘,卖到五星级酒店,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一堆烂苹果,可能比好苹果的价值还要高。
通俗来说,做债转股需要看很多条件,如果有一些好的条件,例如国企的混改等,都是下一部股权投资非常好的机会。至于如何去参与,关键是要能给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创造一个债转股(包括股权投资)的机遇。国务院下发的的文件里面专门提到了债转股,而且也没有说一定要有商业银行自有资金,里面专门提到了募集资金,募集资金是要成立专门的子公司来做,还是允许资管来做?需要进一步探讨。
股权投资将成为降杠杆的利器
股权投资有很多机遇,包括现在提出来央企的混改,包括政策鼓励、股权投资环境的改善等。商业银行有改变经营模式的压力,银行的资管业务也需要转型。如果继续把资管按照现在的模式做下去,可能不出几年,它的利差水平将来越来越少,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现在利率市场化,两端都在变,这头要放开,那头要放开,想用传统的方式锁定利差、扩张规模,是很难实现的。今年很多商业银行的资管都面临这样的压力,以传统的锁定利差的方式,很难把资管业务继续做下去,所以自身也要做转型。
各个商业银行可能都在谋求自身的转型,也在寻求一些业务模式的升级,这都给股权投资带来了非常多的投资机遇。
投资是一种生态圈的模式,如果商业银行做股权,来和盛世景等专业的私募股权机构比拼这种能力,那么商业银行永远不可能把股权真正地做好。只有把社会上最有能力的人集中起来,才能够成功。
有人问刘邦,“你为什么能当皇帝?”刘邦说了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我们将来要发展的是生态圈模式,做股权投资,银行自身要做刘邦,设置不同的策略,选择专业且有价值创造能力的私募机构、选择不同的产品,这便是选用萧何、韩信的智慧。商业银行做股权投资真正的投资逻辑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