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bout Us
Company Overview
Chairman’s Word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Team
Culture
Milestones
Join Us
Our Business
Investment methodology
Three types of Assets
Five sectors in China
Four Major Business
Case Study
Technology China
Smart China
Healthy China
Consumption China
Beautiful China
News & Insight
Press Releases
Contact Us
Location > Main Page > Company Events > Details

盛世新闻 | 谢平:中国金融改革的展望

Date:2016-11-07 | Views:1452

谢平:中投前副总经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

  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天高云淡、盛世景蓝,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揭牌仪式暨十周年庆典在雁栖湖畔APEC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前来参会的外部嘉宾有数位大学校长和学术界领袖、近90家金融机构负责人、40余家上市公司高管(剔除上市银行后总市值近7000亿元,占整个A股总市值的1.5%)、近30家被投资企业老板、20多位超级LP,还有来自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地的国际合作伙伴,共计240多人,加上盛世景全体员工近160人,总共有400余人见证了这次盛会。整个活动包括商务会谈、欢迎晚宴、“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集团揭牌仪式暨颁奖晚会共五个板块。

中投公司前副总经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出席了“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并发表了“中国金融改革展望”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主持人介绍我的身份是中投前副总经理,目前我也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再往前,在座的可能也清楚,我曾长期从事金融研究和金融监管工作。那时,我还是盛世景创始人吴敏文的领导和同事。借此机会,祝贺盛世景成立十周年,祝贺盛世景取得的良好业绩,也希望盛世景积极探索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并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改革展望。就这个问题,我讲以下几点,与各位分享。

展望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框架不会大变

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监管,也就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是1993-2003年间,通过银行法、证券法、人民银行法、保险法基本完善的,这个法律框架短期内很难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经过国务院特批,银行可以持有证券公司股份,或者保险公司持有银行、证券公司股权,但是大部分仍是分业监管,不管金融集团有多大,其中的银行、证券、保险,都是作为单一的法人,不能同时开展几种业务。

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

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在理论上和逻辑上与货币政策关系不大,与宏观经济也关系不大。所以,专业监管符合中国目前的体制和实际情况。

现在大家都比较纠结的,就是银监会和央行的关系。商业银行符合监管标准,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行为规则,这样货币政策才有效,这是一个理论前提。为什么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会有一些摩擦?主要因为银行大量的表外业务。

2003年2月,银监会从人民银行分出来。为什么要成立银监会?当时的原因有这么几点,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第一点:人民银行工作太繁重。当时人民银行不仅要负责货币政策、外汇管理、金融服务、支付清算,同时还要搞银行监管,工作确实千头万绪。

第二点:道德风险。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它是“最后贷款人”。在被监管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央银行不得不为这些机构买单,这就出现了道德风险。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中国最终决定成立银监会,一心一意搞监管。

实事求是说,2003-2013年的10年间,银监会专门监管银行类机构,应该是成功的。中国银行业这么大,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基本上没出系统性风险,应该说银监会的模式是对的,分业监管是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钱荒、股灾几个大的案例出来之后,大家对这个体制有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钱荒、股灾?怎样看待目前的监管体制?的确值得深入思考。

我认为它不是信息共享问题,也不是协调不好问题,关键是责任不清,而且没有严格追责的态度。

那么怎么办?我个人设想,最好是在“一行三会”之上,成立一个有实际意义、实权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其中的关键:

一是这个委员会应该有实权。实权首先是理顺法规,把“一行三会”在金融业务方面的法规梳理清楚。

二是明确责任。有一些跨行业的业务,“三会”都可以管,但是标准应该统一,名称应该统一,这也是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玲的建议。

三是事后严格追究责任,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条。谁做错了,谁应该对此负责,必须明确。

四是这个委员会应该建立一个透明、表决的决策机制。

实际上,现在“一行三会”各管一处,应该还是管的比较好,只不过在一些交叉的业务上,还存在些问题。所以,我认为金融监管体制和框架不会大变,但有必要继续完善。

展望二:中国未来金融机构的产权格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非国有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这是挡不住的大趋势。

9月末,银行类机构总资产217万亿,已经是全世界最大了。其中5大国有银行的份额,只占到80万亿,一半都不到。近年来,很多民营银行获批成立,今天的这些小银行,将来会做越做越大。

保险行业的几大保险公司是国有的,但其市场份额也在下降,非国有的保险机构发展很快,这几年大家都看得见。

证券行业本来就没有特别大的国有控股的证券公司,它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其他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类银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如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担保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非国有的。所以大家应该看到,在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过程中,非国有的金融机构会发展很快。

特别是,很多PE类机构,基本上都是非国有的,他们投了很多企业,也是非国有的。

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引发人才流动格局的变化,在座的各位应该明显感觉到,大量人才都向非国有金融机构流动。

所以中国金融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以及金融人才逐渐流入这些非国有金融机构。

展望三:资本外流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近年来,人民币出现了贬值趋势,外汇储备也在减少。之所以会出现资本外流,是因为我们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不能重新回到行政监管或干预过多的监管轨道,这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一致。

二是人民币加入SDR后,按照IMF的规则,人民币是可自由使用货币,不能人为施加过多的限制。

三是很多国家已经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很多外国银行来买我们的债权,在这种情况下,管的太严是不合适的。

四是对资本管制太严,会在国际上影响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

五是国内资产的国际配置需求增大。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士对海外资产的配置力度逐渐加大,这种趋势也难以逆转。

展望四:金融科技将改变中国金融版图

金融科技的基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这些底层的基础设施利用的是互联网。中国金融科技,在全世界现在数一数二,而且它发展之快,改变之大,任何力量也难以阻挡。

大家知道,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国(也包括美国)已经在实验加区块链的支付,将来有可能在网上一对一支付。虚拟现实则可以把银行大部分柜台业务替代掉,远程在家里就可以感觉跟银行柜台一模一样,金融机构的网点收缩已经不可避免了。

人工智能在股票方面的应用,我们叫投顾,监管部门目前是禁止的,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跟上了潮流。互联网技术、金融科技技术在保险的应用,中国走的很快。

所以,我们在座将来搞金融、搞财富管理的,一定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好好跟踪金融科技的进展,这个进展,对我们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会产生很多颠覆性的东西。

展望五:地方政府金融化倾向

现在地方政府办金融的热情不得了,地方政府越来越像金融控股公司,地方政府控股银行,控股信托、证券,它有土地、融资平台,可以发债、抵押,它拿出售土地的资金,发债筹集的资金又投资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股权又抵押,又用自己的银行做大。所以现在你把某一个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拿来看,这个资产负债每年膨胀得都很厉害。

而且地方政府,现在越来越像金融控股公司,它已经充分注意到,怎么样发挥金融的功能,来为地方经济服务,特别是最近的PPP。现在光财政部统计已经12万亿,1万多个项目。实际投资大概2万亿,大量的钱在地方政府手里。它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利用地方政府信用,可以做到跨期的资产膨胀。

地方政府现在办金融机构,引导基金PPP、发债非常积极,这个东西也好也坏,好在能为所有金融机构创造很多业务,坏在杠杆率、负债率,最终负债率很高。所以现在政府也非常纠结,也在讨论这事情怎么办?财政部最近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统计地方债务,这不是一般的统计,要把地方国有企业的债务也算在内。实际上地方政府的债务难以统计清楚,比如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企业,按道理讲都是它的负债,当然也都是它的资产。

所以,在座的各位在开展金融业务的时候,未来5年甚至10年,你们都不得不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的变化。

以上就是我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些基本看法,谢谢大家!

分享